• 首页
  • 虚构
    • 虚构文本
    • 重述故事
    • 闪说乱语
  • 评论
    • 文学随笔
    • 声色符号
    • 前言后语

反讽者

评论

H.G.威尔斯的“维基百科”和《脸书》

2016年1月31日 by 刘春新 1 评论

H.G.威尔斯晚年时设想构建一个取代“大量互不合作的神经节”的“世界大脑”,能够为全人类提供一切对于现实的记忆 … [阅读更多…]

分类:声色符号 标签:维基百科, 随笔, 脸书, 时间机器, 詹姆斯·格雷克, 科幻, H.G.威尔斯

我们都曾是矮人星上的矮人

2016年1月27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翁贝托·埃科,这位博洛尼亚大学的教授,在摆弄了好多年玄奥的符号学后,将他早年写的几篇科幻童话故事编成了一本书— … [阅读更多…]

分类:声色符号 标签:安伯托·艾柯, 书评, 童话, 翁贝托·埃科

《致命框架》与讲故事的塔罗牌

2016年1月19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设计和玩法上的创意使四格漫画的组合成就了一部非凡的游戏。我说的是《致命框架》。游戏的文本由多个不同的画面构成, … [阅读更多…]

分类:声色符号 标签:小说, 文本, 安伯托·艾柯, 罗兰·巴特, 游戏, 随笔, 卡尔维诺, 马克·萨波塔, 亨利·布瑟, 塔罗牌

纳博科夫的“护照”

2014年12月21日 by 刘春新 2 评论

传记作家和文学记者们不知道把纳博科夫当成哪个国家的作家好,因为他出生在俄国,在美国生活过,后来又住到了瑞士。对 … [阅读更多…]

分类:文学随笔, Featured 标签:劳拉的原型, 纳博科夫, 绝望, 洛丽塔, 玛丽, 随笔, 书评, 微暗的火

《嫉妒》的叙述者与谷歌眼镜

2014年3月1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电影拍摄者正在热议谷歌眼镜的主角视角叙事将为他们的创作带来的可能性,有两部法国文学文本能让我们预先领略一下这种 … [阅读更多…]

分类:声色符号 标签:叙事, 文学, 嫉妒, 随笔, 电影

达恩顿与“数字文人共和国”

2013年7月6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达恩顿设想在数字时代实现18世纪人们想象的“文人共和国”:一个没有警察、没有边界、没 … [阅读更多…]

分类:声色符号 标签:罗伯特·达恩顿, 数字阅读, 科技, 传播, 数字化, 随笔

《纳博科夫的爱情》序

2013年7月6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帕斯说:“爱情是哲学的后代,是诗歌情感的后代,这种情感把它所触及的一切转变为一个意象。”还说,爱情历史是作家们 … [阅读更多…]

分类:前言后语 标签:纳博科夫, 洛丽塔, 文学评论, 序言

黑洞的诱惑

2011年12月2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斯蒂芬·霍金设想了一个多宇宙的时空——这些宇宙由一张无限的连锁的虫洞网连接起来,于是人们想象经由虫洞到另一些宇 … [阅读更多…]

分类:声色符号 标签:随笔, 黑洞, 斯蒂芬·霍金, 陶渊明, 但丁

只有个人的艺术

2010年11月29日 by 刘春新 2 评论

罗歇-米歇尔·阿勒芒在他长近300页的著作《阿兰·罗伯-格里耶》中,提到了罗伯-格里耶先后对存在主义和新小说派 … [阅读更多…]

分类:文学随笔, Featured 标签:新小说, 随笔, 罗伯-格里耶, 罗歇-米歇尔·阿勒芒, 萨特

俄罗斯美女伊林娜

2010年3月31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俄罗斯美女》中的伊林娜继承了俄罗斯女人的美貌和命运,却对她们及其背后的男人们进行嘲讽、解构和颠覆,普希金、列 … [阅读更多…]

分类:文学随笔, Featured 标签:随笔, 书评, 维克多·叶罗菲耶夫

追寻与可能性传奇

2010年3月23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追寻是托马斯·品钦的偏好。也曾是纳博科夫的偏好,他在个人生命的历程中追寻历史的回声或者说和谐的音符。之前,还是 … [阅读更多…]

分类:文学随笔, Featured 标签:托马斯·品钦, 随笔, 书评

《名字》与“唐·德里罗”

2010年3月21日 by 刘春新 0 评论

  莱格雷文·梅戈尔不久前写了篇调侃唐·德里罗的文章,称这位至今已经写了十几本书(《美国形象》、《球门区》、《 … [阅读更多…]

分类:文学随笔 标签:随笔, 莱格雷文·梅戈尔, 唐·德里罗, 地狱, 白噪音, 天秤星座, 名字
1 2 3 下一页 »

精选文章

  • 纳博科夫的“护照”

    传记作家和文学记者们不知道把纳博科夫当成哪个国家的作家好,因为他出生在俄国,在...

  • 追寻与可能性传奇

    追寻是托马斯·品钦的偏好。也曾是纳博科夫的偏好,他在个人生命的历程中追寻历史的...

  • 《洛丽塔》的时间魔法

    亨伯特·亨伯特初见洛丽塔的一刹那,产生了一种他在《自白》中称之为难以表现的颤栗...

  • 作为一门艺术的犯罪

    纳博科夫偏好“作为一门艺术的犯罪,以及纸牌游戏的骗局”①,并以此来隐喻文本,模...

  • 罗伯-格里耶的“百叶窗”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纳博科夫难得欣赏的几位同时代作家之一;后者称赞他为以最佳心...

Copyright © 2021 反讽者 · 苏ICP备15001756号-2